參加北高杯的學生球員們
裁判在拋硬幣
學生們在激烈比賽。攝影/本報記者 郝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15日,國安拿下了新工體的首場勝利。賽后,韓佳奇和替補門將侯森一起穿上了印有“北京代表”字樣的T恤,跟北看臺的球迷合影,而他們是如今北京國安隊中僅有的兩名北京人。
“北京踢球的孩子去哪了?”這是長久以來北京球迷的疑問。
如今在北京,有這樣一項足球賽事,專為北京學生而辦,創(chuàng)辦者是一名高中生,這項賽事的運營者也大多是高中生和大學生。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項賽事至今已堅持7年,舉辦了6屆。目前第七屆比賽正在進行中。
這項賽事對于所有熱愛足球的普通高中生來說,正是他們延續(xù)“足球夢想”的一個舞臺。
創(chuàng)辦球賽
為普通學生搭建比賽舞臺
BGBC全稱“北京高中足球冠軍聯(lián)賽”(北高杯),創(chuàng)辦者是一個叫劉一鶴的高中女生。
8年前,并不熱愛足球的劉一鶴只是北師大附中一名普通的高一女生。彼時,她對于足球的理解,還停留在初中同班男生在課間追逐著瓶蓋或紙團踢的畫面。
在北師大附中讀高中時,劉一鶴發(fā)現(xiàn),校園里人員最密集的地方就是那個被稱作“鳥籠”的五人制足球場,每天中午剛吃完飯,就會有一場人數(shù)眾多的足球比賽。小小的場地里甚至能擠下三四十人,來一場20對20的比賽。
當時剛加入學生會的劉一鶴正干勁十足,她好奇既然學校有這么好的足球氛圍,為何沒有足球隊,也沒有校際間的足球比賽呢?
于是,她找到了幾個經(jīng)常踢球的男生,張羅著成立了一支足球隊。劉一鶴則擔任起球隊經(jīng)理,幫助球隊聯(lián)系比賽。
她發(fā)現(xiàn),那時候能讓同學們參加的比賽少之又少。由足協(xié)主辦的青少年足球聯(lián)賽,基本都是各家俱樂部梯隊、足球傳統(tǒng)校的學生去參加,普通高中生球隊參賽基本上就是“被虐”,有時能差出幾十分。而一些民間比賽,參賽隊伍能以多種形式報名,幾乎所有的青訓俱樂部都會組隊參與,還有的球隊招來大量足球特長生,也并非普通高中生球隊的舞臺。
“足球不應該只是為特長生和特長校服務的,也應該給普通學生們一個舞臺。”于是,劉一鶴通過學生會聯(lián)系了周邊的幾所學校,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男生都有這個需求,于是他們又成立起了“西城八校足球籃球聯(lián)賽”。
這正是北高杯的雛形。
擴大規(guī)模
首屆比賽湊出20多支學校球隊
在比賽中,劉一鶴發(fā)現(xiàn),如果參加的球隊越多,越能節(jié)省學生們的開銷。于是,她和兩個朋友打算一起擴大球隊的參賽規(guī)模。其中一個朋友幫她做宣發(fā),一個朋友利用父母的關(guān)系拉來一些贊助,劉一鶴則負責最艱巨的任務——找球隊。
北高杯創(chuàng)辦的那一年是2016年,也是足改方案審議通過后的第二年。足改方案中明確提出,“各地中小學要把足球列入體育教學內(nèi)容,加大學時比重,全國中小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現(xiàn)有的5000所基礎(chǔ)上,到2025年達到5萬所。”
然而現(xiàn)實中,在北京各類高中學校幾百所中,想要找到踢足球的學生,卻難上加難。劉一鶴只能每天抱著手機,把能聯(lián)系到的學校都聯(lián)系一遍,一條一條地打字去問:“你們學校有足球隊嗎?”
“沒有”“不知道”是她得到最多的回答。
劉一鶴陸續(xù)問了60多個學校的幾百名學生,好不容易湊了20多支學校球隊,加上后來賽事宣發(fā)的效果,首屆比賽一共有29支球隊參加。賽事采取類似世界杯的賽制,分成8個小組,每組3個或4個球隊,小組前兩名出線踢淘汰賽,最后決出冠軍。
本以為找球隊已經(jīng)很困難了,比賽后劉一鶴發(fā)現(xiàn)找球隊的困難遠不如辦比賽難。有的球隊會找來大學生“以大打小”;有的球隊則是請來足球特長生“冒名頂替”;有的球隊一輸球就抱怨裁判;還有的是家長會因孩子比分落后沖進場地阻撓比賽;甚至有球隊的隊員會因為被禁賽而網(wǎng)暴劉一鶴。
那段時間里,劉一鶴要么被當場氣哭,要么回家蒙著被子哭。但是, “自己辦的比賽,含著淚也要把它辦完,反正不行就找警察唄。”劉一鶴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
當比賽逐漸步入正軌時,劉一鶴也發(fā)現(xiàn)了足球能夠帶來的感動。她記得有國際學校的球隊,外教用大巴車把隊員和拉拉隊都拉到了球場,一下把現(xiàn)場的氣氛“拉滿”。還有的球隊在發(fā)生爭執(zhí)后,隊長會主動走出來安撫隊員和家長,承擔責任。賽前,球員會恭敬地管觀眾叫叔叔阿姨,賽中他們也會謙恭地管裁判叫老師,比賽后球員們更是會手拉手向觀眾、裁判和組委會鞠躬致謝。
第一屆比賽結(jié)束,師大二附中校隊拿到北高杯冠軍,劉一鶴的母校北師大附中沒有拿到名次,但劉一鶴卻很知足。她后來總結(jié)說,創(chuàng)辦北高杯給她的鍛煉是高中三年的學習無法給予的,“當你排除萬難開始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你。”
挺過難關(guān)
將“走散”球隊重新組建
有了第一屆的經(jīng)驗后,北高杯便穩(wěn)定了下來,后面幾屆也順利了很多。但到了2020年,北高杯又迎來了最大挑戰(zhàn)。
那一年,全球的體育賽事都不得不縮減賽程或者停辦、延辦,北高杯更是如此。到了2021年,當北高杯再次籌備時,最大的困難是很多球隊都“走散”了。
北高杯的特點是以學校的名義組隊,但因為每年都有學生畢業(yè),所以校隊的人員是流動的。停辦的那一年,很多球隊的高三學生畢業(yè)了,高一的新生又不知道北高杯報名的渠道。因此,為了延續(xù)北高杯,組委會只能重新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聯(lián)系。
此時的劉一鶴已經(jīng)出國讀大學,她更多的是在線上做幕后工作,組委會的主要工作交給了學妹徐澤惠及其他一些有興趣的同學負責。
當時的徐澤惠跟以前的劉一鶴一樣,每天抱著手機聯(lián)系球隊。在這個過程中,她體會到了劉一鶴當年的難。
值得慶幸的是,在徐澤惠和同伴們的努力下,2021年北高杯重燃戰(zhàn)火,又一批新的足球小將通過這個平臺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比賽收獲
收獲勝利的果實,體會失敗的感受
相比于能夠再次走上賽場的師弟們,柴駿則留下了遺憾。因為聯(lián)賽停辦,他錯過了自己作為高中生的最后一屆北高杯。好在,現(xiàn)在他還能以大學生的身份進入組委會,再參與到北高杯的組織工作中。
柴駿回憶起第一次參加北高杯是在2019年,那時他還是北京二中高一的一名學生。那一年,他的學校在北高杯上一場比賽都沒贏,小組賽就被淘汰了。
雖然小組賽未能出線,但柴駿并沒有沮喪,他一直覺得北高杯是學生創(chuàng)辦、學生參加的比賽,就應該在這里享受純粹的足球樂趣,“能跟同學一起參加比賽,團結(jié)在一起拼搏,就很知足了。”
踢足球會影響學習嗎?踢球的孩子們都說“不會”。一位非常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長就認為,足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運動,除了鍛煉學生的身體和意志品質(zhì)之外,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決策能力,讓他們收獲勝利的果實、體會失敗的感受,這對于他們未來的人生更有意義。
在北高杯的賽事中,比賽前學生們會聚在一起研究對手的比賽錄像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隊長會安排球員的位置和場上分工。
踏上賽場后,學生們會圍成一圈,肩并著肩加油,場上他們也會互相照應,有了失誤也會主動承擔責任。賽后,進球的學生會感謝隊友們的幫助,被紅牌罰下的學生會給隊友鞠躬致歉。如果取得好成績,大家會把隊長或教練高高地拋向天空。
一些連續(xù)參加北高杯的球隊也已經(jīng)有了約定俗成的禮節(jié),無論比賽場上如何拼搶、比賽結(jié)果如何,雙方球員都會在賽后向觀眾、裁判和組委會鞠躬致意,雙方還會在一起拍大合影。
“比賽的意義并不是勝負這么簡單。足球教會了我們?nèi)松牡览怼?rdquo;徐澤惠說,有一年的決賽,雙方遭遇了一個爭議判罰,失利的一方有家長想要上前找裁判給孩子們爭辯,最后是球隊的隊長過來帶著學生們勸阻家長,他們在足球場上學會了接受遺憾,學會了尊重對手和裁判。
愛護舞臺
夢想比肩國外聯(lián)賽,希望決賽走上新工體
北高杯作為一項完全由學生自發(fā)創(chuàng)辦的校園足球賽事,能夠堅持7年殊為不易。所以,在進入淘汰賽以后,很多裁判員也會提醒球員們注意動作,避免受傷,不要引起爭執(zhí)。“給學生們有這么個踢球的平臺不容易,所有人都要愛護,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冷靜而影響到賽事。”一位裁判說。
最近幾年,隨著一些國際學校報名參賽,北高杯的比賽水平在提高,但同時球隊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今年4月底的一場比賽中,由外籍高中生組隊的京西學校首次亮相就以18比0戰(zhàn)勝對手。柴駿覺得,通過這場比賽,就足以看到中外高中球員足球水平的差距。而該場比賽的當值裁判也表示:“京西學校這支球隊明顯經(jīng)過訓練,踢得更有整體性,也更有章法。雖然都是普通高中生,但水平差了不少。”
失利一方的同學走場時還互相討論著如何能夠縮小比分差距。但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從技術(shù)到身體再到團隊配合,京西學校都完全“碾壓”自己。
北高杯的規(guī)則是7人制的比賽,每隊最多可以報名15名球員,但除了一些國際學校外,絕大部分高中校都湊不齊人,大多只能報八九名球員。還有很多學校就是因為無法湊夠7名球員而無法參賽。有的時候,到了比賽時又會因為有球員參加高中補課無法參賽,而不得不以少打多。
柴駿第一次參加北高杯的時候,就感受到來自國際學校的同齡人在球場上帶來的壓迫感。柴駿直觀的感受是,國際學校的學生,因為訓練時間有保障,他們的技術(shù)非常純熟,而且速度、爆發(fā)力、對抗能力都特別強,比賽節(jié)奏特別快,這些國際學校的學生經(jīng)常進行11人制的比賽,踢起北高杯這種7人制的比賽來顯得游刃有余。
“當然,中國學生為了彌補技術(shù)和身體上的差距,只能在戰(zhàn)術(shù)上動腦筋。”柴駿提到,中國學生在與國際學校的比賽中會全線回收防守,靠防守反擊與對手周旋,偶爾也能夠有爆冷的機會。
已經(jīng)在日本留學的劉一鶴從中日校園足球的對比就能看出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
劉一鶴介紹,在日本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80%以上的學生會在課后參加名為“部活”的社團活動。日本學校下午放學的時間很早,學校社團的訓練水平很高,學生們無論參加什么項目都能夠保障每周三練到五練,同時周末還有比賽的機會。
劉一鶴說,在日本,與自己親手創(chuàng)辦的北高杯對標的是“日本足球高中聯(lián)賽”,這項賽事已經(jīng)有百余年歷史,每年的決賽在東京國立競技場舉行,現(xiàn)場觀眾可達幾萬人,上座率超過日本的職業(yè)聯(lián)賽。
每年的日本足球高中聯(lián)賽上,參賽學校的校長、老師、同學以及同學的親朋好友,都會組團來為學生們加油,其中也包括很多職業(yè)球探。
劉一鶴表示,日本企業(yè)在招聘時就會對有體育“部活”經(jīng)歷的學生非常看重。他們認為,有體育經(jīng)驗的學生身心更健康,能夠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加班壓力,同時更有規(guī)則感、團隊感、榮譽感,執(zhí)行力也更強。
“我們都有一個夢想,希望北高杯能發(fā)展成日本足球高中聯(lián)賽那樣,有幾百支隊伍參加,有上萬名觀眾,決賽能夠放在新修建的工人體育場。”劉一鶴說。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