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生同時交4個男朋友,打一次車花掉中國人一年的收入,買下世界霸主的國家地標建筑,你沒有聽錯,這不是小說,而是30多年前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
日本泡沫時代紙醉金迷的夸張程度放眼整個人類歷史都是一種曠世奇觀,即便時間已經過去了30多年,如今的日本人回想起那段歷史都會感嘆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那段虛幻又真實存在過的歷史。
(資料圖片)
01泡沫前奏曲
要想搞清楚日本泡沫時代為何會那么離譜,我們必須先了解泡沫產生的時代背景。
眾所周知,日本戰(zhàn)后被閹割,原來是沒有再次崛起的機會的,只不過美國為了打贏冷戰(zhàn),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將日本扶持成了對抗中蘇的最前線,這才讓日本的工業(yè)化得以順利進行。
50年代初期,日本獲得了美國大量的軍事訂單,積累了海量的資金。
1964年,日本舉辦了東京奧運會,重新獲得了世界的關注。
到了60年代初期的時候,日本決心大力發(fā)展對外貿易,通過出口紡織品和玩具去賺美國人的錢。
原本這樣已經讓日本經濟出現(xiàn)了一次騰飛期,但日本人很有野心,他們發(fā)現(xiàn)紡織品和玩具利潤太低,賺錢太辛苦,所以在70年代的時候進行了產業(yè)升級,玩起了汽車和機床,想用日本車去賺美國佬的錢。
可我們也清楚,美國人性子粗獷,喜歡那種大排放的大轎車,而日本車走的是精致省油的路線,所以當時的美國人壓根就看不上日本車,戲謔的稱其為“老鼠的玩具”。
敲不開美國的市場,日本人很著急,但歷史就是這么巧合,正當日本人愁眉苦臉的時候,中東爆發(fā)了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直接暴漲了整整3倍,面對高昂的加油成本,高傲的美國人被迫低下了自己的頭顱,省油的日本車開始席卷美國市場。
而且不只是日本車,跟隨日本車進入美國市場的還有日本挖掘機、攝像機、以及錄音器等一大批工業(yè)產品。
當美國人家里都是日本貨的時候,可想而知,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本土工廠大規(guī)模的倒閉,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美國“東北鐵銹帶”就是那個年代出現(xiàn)的。
看到日本貨獵殺美國本土商品的場景,就連美國的《時代周刊》都忍不住發(fā)表了評論,他們出了一期刊物,封面是一架日本飛機向美國丟下汽車和家具,標題是“虎!虎!虎!”他們的意思是,日本人像當年偷襲珍珠港一樣,又一次給了美國沉重的打擊。
在輿論的引導下,美國人開始反日,砸日本車、喊著將日本工廠趕出美國,這是當時美國人支持的主旋律。
我特意查了下當時的數(shù)據,那個年代美國每年對日逆差高達500億美元,這可是七八十年代的500億啊,如果你不清楚這是什么概念,我給你一個參照物,美國登月的阿波羅計劃號稱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國家工程之一,總共也就花了不到500億美元,所以當時的情況是,日本每年都能從美國那里賺一個阿波羅計劃的錢。
作為了世界霸主兼任日本的狗主人,美國人當然不能忍,所以在1985年的時候逼迫日本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xié)議“,這個協(xié)議內容很多,可總結起來重點就是7個字——讓日元快速升值。
在美國的主導下,日元升值的速度不斷地打破紀錄,1985年9月,1美元可以換250日元;三個月后,1美元只能換200日元了;1年后,1美元只能換152日元;2年后,1美元就只能換120日元了,這是個什么概念呢?意味著一個日本人,躺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他的資產在2年之內就能直接翻倍!
這種瘋狂的貨幣升值,就是日本泡沫時代開啟的重要標志!
02泡沫進行時
本來貨幣的大幅升值也不一定就會形成泡沫,但日本政府錯就錯在,在貨幣光速升值的同時,還進行了大放水。
1987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項重大《景氣對策》,對策的重點要有兩個:
1,不低于一萬億日元的居民減稅。
2,不低于五萬億日元的政府投入。
也就是說在那個貨幣還未膨脹的年代,日本政府一下子就往市場轟入了6萬億!這就導致日本市場全都是錢,幾乎人人都是大富翁。
當時的日本人有多離譜?
打一次車,起步價是1萬日元,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大概等于300人民幣,當時中國很多人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到100人民幣,更夸張的是,由于大家都有錢,出租車有限,高峰時期為了打車會出現(xiàn)競價的局面,最高有人為了打車一次就出了100萬日元(3萬人民幣),現(xiàn)在不管你去哪個國家,都不可能看到如此浮夸的場景。
還有高爾夫,現(xiàn)在被稱為貴族運動,即便是如今的美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費得起,但在當時的日本,打高爾夫大概和今天大家打了一局麻將一樣簡單,1989年,三菱金屬會社推出了價值一億日元(300萬人民幣)的高爾夫球三件套,預售650套,3天就全部賣光。
更離譜的是滑雪,1988年,日本一年的滑雪人次突破了3億次,而當時的日本也就只有一億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個日本人一年最少滑三次。
為了滿足大家的娛樂需求,日本宮崎市直接砸了2150個億去建度假中心,這個度假中心海水模仿夏威夷,雪場模仿阿爾卑斯,不出日本就能看盡世間美景。
有人肯定要問,那這樣的度假中心門票一定很貴吧,我大致查了下,里面的滑雪場,票價淡季7000日元,旺季10000日元,滑一次就需要用掉中國人3個月的工資,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但對富得流油的日本人來說,真的只是毛毛雨。
畢竟當時的日本整個國家到處都是錢,大家拼命的要把錢花出去,所以建了很多像上面度假中心這樣離譜的大工程。
比如東京灣橫斷高速道路,這條公路海底隧道用了當時日本最先端的土木技術,建造了兩座換氣塔用于通風,技術先進也就意味著需要花很多錢,所以短短15公里,就燒了1.44兆日元,但這樣的巨無霸工程,如今卻基本荒廢,白天看不到一輛車,甚至可以無人駕駛。
為什么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日本會大量對華投資?并不完全是日本人大發(fā)善心,而是錢真的多得沒地方用了,投在中國多少還能有點收益,正好中國又有廉價的勞動力,能幫助日本節(jié)省成本,所以就出現(xiàn)了那段“中日蜜月期”。
我常常說要了解兩國關系,一定要了解當時的經濟環(huán)境,其實就是這么個道理,經濟環(huán)境不僅會影響兩國關系,還會改變社會的整體氛圍,當日本整個社會全都是錢,物欲橫飛的時候,日本女性的觀念也隨之發(fā)生改變。
很多在今天看起來不合理的要求,在那個時代卻大行其道,比如說,日本女性的戀愛觀,當時的日本女性普遍認為,出去逛街最少要有三個男人跟著,一個負責打車,一個負責請客吃飯,另一個負責購物消費,也就是著名的“三個錢包”現(xiàn)象,即:車夫、飯票、ATM。
更讓人驚嘆的是,她們不會選擇這三個人中的任何一位成為人生伴侶,因為在他們的擇偶觀里,最后的歸宿必須留給自己的“本命”,也就是說一位日本女性擁有四位各司其職的男朋友,在當時也是十分常見的事。
在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日本男性想要追求一位女性,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鮮花、浪漫酒店、車接車送、高級餐廳、貴重首飾,幾乎是約會的基本配置,如果你做不到,就會被女性瞧不起。
而女性為了賺更多錢,也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性別優(yōu)勢,剛開始她們還只是跳相對保守的扇子舞。
但隨著金主們的瘋狂,她們逐漸穿起超短裙跳起了擦邊舞,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擋住一晚上就能賺一年收入的金錢攻勢。
隨著國內玩膩了,壕得不行的日本人就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世界各地。
在美國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擠滿了日本游客,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買空了整個奢侈品店,路過的美國人駐足觀望,紛紛露出了羨慕的眼神。
在全球各地度假勝地的沙灘上,躺滿了各種黃皮膚黑頭發(fā)的日本人,美國年輕的服務生為了拿到更多的消費,甚至都自學了日語。
除了瘋狂消費,日本人也在瘋狂的投資。
三菱地產花了8.5億美元買下了美國的地標建筑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權。
索尼花了34億美元買下了聞名世界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松下花了60億美元買下了美國電影業(yè)的旗幟環(huán)球影業(yè)。
日本Shuwa買下了花旗廣場,財大氣粗的日本安田公司還以58.2億日元的天價,買下了梵高那幅享譽世界的《向日葵》。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奢靡而瘋狂,樓市5年翻3倍,外匯2年翻3倍,股市平均市盈率在100倍以上,幾乎隨便投資都能躺著賺錢,自然花起錢來就沒有節(jié)制。
如果你穿越過去和當時的日本人說,馬上你們泡沫就會破滅,經濟會停滯20多年,我估計他們一定會拿起一沓鈔票甩你臉上讓你去好好看看腦子。
畢竟全世界誰又能想到,繁華、奢靡、朝氣蓬勃的日本人,僅僅只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變成了無欲無求、不婚不育的平成廢宅。
日本人不信,美國人不信,全世界都不信,但這種魔幻的事卻真真切切地發(fā)生了,這就是現(xiàn)實,遠比小說更離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