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天上午,“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fā)現(xiàn)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展。展覽首次將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nèi)閣大庫檔案薈萃一堂,共計展出各類珍貴文物文獻249種,382件,是迄今為止“四大發(fā)現(xiàn)”主題相關文物展出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展覽。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殷墟甲骨的發(fā)現(xiàn)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證實為信史。此次“殷墟甲骨”專題共展出展品50種54件。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shù)最多的甲骨5405在展廳亮相,該展品長43.5厘米、寬24厘米,共218字,講述了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的故事。甲骨6006經(jīng)著名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與其他甲骨碎片綴合,共同確定了商王世系。觀眾還可在展廳中模擬占卜、聆聽殷墟的聲音、臨摹甲骨文,參與多種互動體驗。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巡視天田痕跡的“日跡”制度、功過獎懲制度、武器管理制度……透過155件展品,兩千年前居延戍邊生活生動再現(xiàn)。展廳中還設計了還原居延地貌的微縮場景,漢代畫像磚與簡牘等裝飾元素,讓觀眾仿佛穿越到恢弘壯闊的邊塞。
敦煌遺書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展覽選取了不同時期敦煌石窟的紋樣、佛像等元素,并在展廳中大面積采用經(jīng)典洞窟壁畫,營造出璀璨瑰麗的敦煌特色。抄寫于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一大看點,這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抄本,同時也是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中國紙質(zhì)古籍的大部分裝幀形式都能在敦煌遺書中找到樣本或雛形,本次展覽還特別整理了敦煌遺書的裝幀形式,觀眾可以在這里大飽眼福,一覽卷軸裝、梵夾裝、經(jīng)折裝、縫綴裝等不同裝幀形式。
步入陳列明清檔案的第八展廳,一件陳列在入口處的金匱引人駐足。金匱原存放于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正殿內(nèi),用以盛裝皇帝的實錄、圣訓(明代稱“寶訓”)等珍貴典籍,匱體選用楠木材質(zhì),外包鎏金銅皮,鐫刻云龍紋圖案。至今留存下來的金匱共152座,是明清檔案文化的實物體現(xiàn)。展廳中,還有一批珍貴的檔案帶領觀眾走近皇家生活。比如,膳底檔記錄了清代帝后每日飲食情況,穿戴檔記錄了皇帝每日穿戴服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