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因為劇組停工等原因,王凱前前后后隔離了50天。最近,他終于有些忙。王凱正在拍《大江大河2》的戲,收工后有時間,就會看自己正在熱播的兩部劇:《獵狐》和《清平樂》。
王凱看自己的劇,會有兩個角度:一個是作為純粹的觀眾,看看自己的角色有沒有讓人覺得舒服;另一個是作為創(chuàng)作者、演員,給自己挑毛病,“看哪里還做得不夠好,哪里再稍微細致一點就更好了”。
豆瓣評分7.7分的《獵狐》和7.4分的《清平樂》,王凱分別在其中飾演經偵警察夏遠和宋仁宗,這是兩個年代、身份、性格、經歷都大相徑庭的人物。
“夏遠和我以前演過的警察不一樣,他是成長型的,剛剛從警校畢業(yè)到了警隊,從一個愣頭青逐漸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獵手’。這是一個挺完整的人物,盡管他是警察,我還是想把他落到‘人’上,回歸到生活中。”王凱說,“所以我在詮釋這個角色時,盡量讓自己越放松越好。演現(xiàn)代戲和古裝戲不一樣,古裝戲還是有一定的范兒的。”
王凱此前在《瑯琊榜》中飾演蕭景琰一角,重情重義,寧折不彎。此次飾演宋仁宗,讓人看到一個想做好皇帝的帝王的諸多無奈。“不管是皇帝,還是警察,終歸都是一個人,所以要演出人的味道。是人,就都有欲望、有想法、有抉擇。”
《獵狐》中的夏遠眼看女友滑向歧路,師父也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作為一個警察,他必須去抓;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下不了這個決心。而宋仁宗其實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沒得選,他也想保護女兒也有私心,但是他沒有辦法,作為皇帝必須承擔責任。
“其實這兩個人物有一點相通的地方,都有內心的矛盾和抉擇——他想要,但想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又必須克制。”
為了演好這些角色,王凱提前做了“功課”。拍攝《獵狐》前,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經偵警察”這個警種,于是特地到天津經偵總隊體驗生活,和警察們一起工作,聽他們講一些辦案經歷和所面臨的困難,“有的相當驚心動魄,聽完之后就覺得做一名經偵警察太不容易了”。
《清平樂》的準備工作則主要在臺詞上。一開始,王凱買了一些講解宋代歷史的書“自學”;等拿到劇本,他慨嘆“天哪”!作為男主角宋仁宗,每天和被觀眾戲稱為“全文背誦天團”的文官們對話,臺詞古雅,讓王凱花了特別大的時間精力。
從目前的播出反饋來看,王凱的努力沒白費,兩個角色都牽動著觀眾的追劇心。王凱覺得這兩個角色和自己都有某種程度的相似:“夏遠有一種保護欲,我平時生活中也是;宋仁宗特別能忍,我也是。”
在《獵狐》中,另外兩位主演王鷗、劉奕君,都是王凱的老搭檔。王鷗與王凱合作過《偽裝者》《瑯琊榜》,劉奕君就更多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偽裝者》《瑯琊榜》,還有《他來了請閉眼》《北平無戰(zhàn)事》。和同一撥演員演不同的戲,如何讓觀眾看得不串戲?王凱覺得道理很簡單,“每一個劇本對每個人物的設計就是不一樣的,作為演員,只要把每一個人物都立住了,觀眾一旦相信了你演的角色,自然不會串戲”。
也許是因為形象太“正”,王凱的角色幾乎都是正面人物,說到“反面角色好像不會來找我”,他還略有些遺憾。比如,《獵狐》中王柏林的角色,他就覺得演起來應該很過癮。有趣的是,王柏林的扮演者劉奕君,被觀眾評價“他還能演好人嗎”。
演多了一種人,或者立住了一個深入人心的熒屏形象,對演員來說是好是壞?王凱坦言,一個演員不可能把千千萬萬的形象都演得那么信手拈來,“同樣是正面人物,不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故事,如果你能演一個類型,演得讓大家都覺得有說服力,我相信這從側面來說是對演員的肯定”;但這并不代表就要在舒適圈中待著,“我也會多去挑戰(zhàn)一些不同類型的角色,希望給觀眾帶去驚喜”。
“以前可能會偏執(zhí)地認為一件事很對,但是當演一個角色,和我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處理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其實不那么絕對。這是演員這個職業(yè)帶給我最意想不到的收獲。演很多不同的人的一生,會無形中改變自己很多想法。”
小時候,王凱曾有和其他男孩子一樣的夢想,比如長大后要當警察、當科學家。但從初中開始,他就堅定了要做一名演員的目標,“當時表演欲望特別強,在學校特積極地排個話劇、唱個歌、做個主持人”。
當年的小男孩如今心愿得償,做了一名演員。王凱說:“在這條演藝道路上,最大的困難是一直做一個好演員,一直保持對表演的敬畏,對專業(yè)的虔誠,對自己的作品負責,對觀眾負責,也對自己負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