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大學畢業(yè),不去當公務員,不去國有企業(yè),卻跑去賣豬肉,陸先生當年的做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相關資料圖)
最近,陸先生在接受某媒體采訪的時候提到部分地區(qū)的人才觀,他說:“我認為縣里小地方缺少人才就會重視人才,結果人家根本就不需要,現在縣里面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外人很難進去,除非有特殊的機遇?!?/p>
1)
“小縣城缺人才,但他們不需要”,這是陸先生想要表達的意思。作為北大學子,他應該深有體會,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離開了體制,下海經商。
其實,北大學子的這番話,講出了當今國內的3個現實。
第一個現實:國內的許多“小地方”,是缺人才的
我們到小城市、小縣城去看看,會發(fā)現那里很少有科技含量高的企業(yè),社會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原因就是“小地方”缺人才。沒有高端技術人才,高科技企業(yè)沒辦法生存;沒有高端管理人才,社會管理水平就會處在低水平。
第二個現實:許多“小縣城”,是沒有人才發(fā)展土壤的
小縣城沒有多少好企業(yè),最好的單位就是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國企,但由于人事關系盤根錯節(jié),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國企在提拔任用干部的時候特別看重人脈和背景,能力反倒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這也不怪,在小縣城無論是商業(yè)、工業(yè),還是社會事務管理,跟大城市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沒有多少高端工作崗位。人才去了小縣城沒有用武之地,甚至有時候還會刺激當地的人事系統(tǒng),帶來“麻煩”。
再者,小縣城論資排輩非常嚴重,人才去了小縣城的機關單位,就算能力很強,也只能排隊等著晉級。如果沒有關系,可能一輩子都坐在“冷板凳”上。
第三個現實:年輕人去大城市才有出頭的機會
知名企業(yè)家俞先生曾在一則視頻中說:“現在中國的那些小縣城、小鎮(zhèn),關系縱橫交錯,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互相勾連,一般的沒有關系的人想要混進去是非常難的,大城市盡管表面上看上去競爭很激烈,可是由于相互之間沒有七大姑八大爺的關系,反而憑能力出來的可能性更大?!?/p>
大城市不是沒有所謂的關系、人脈,它肯定有,不過大城市“容量大”,精英數量多,機會也多,會給普通人留一些成長的空間。所以沒有人脈的年輕人,可以憑借個人能力闖出一番天地,他們在大城市接觸聰明的人、做高端的事,打造自己的人脈圈子,一步步走向成功。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但起碼還有一點希望。
2)
近幾年,高校畢業(yè)生數量越來越多,本科生遍地都是,研究生也不稀奇了,而大城市吸納高端人才的能力又在下降,因此人才下沉到小城市、小縣城的現象越來越多。
好在部分“小地方”正在轉變人才觀念,開始重金吸引人才,并在管理體制上給予一些“優(yōu)待”。比如江蘇阜寧縣,去年從北京大學、悉尼大學等國內外名校引進了100多名優(yōu)秀畢業(yè)生到事業(yè)單位工作。這些年輕人不僅享受優(yōu)厚的補助(5年內最低3000元/月)、工作滿3年一次性補貼和購房補助,而且轉正定級直接享受“領導待遇”:博士研究生試用期滿且考核合格,享受事業(yè)單位七級職員、縣屬一檔國有企業(yè)班子副職待遇;碩士研究生享受事業(yè)單位八級職員、縣屬一檔國有企業(yè)中層正職待遇。
不過小地方在發(fā)揮優(yōu)秀人才優(yōu)勢這方面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如何讓這些擁有專業(yè)知識和開闊的視野的年輕人,在縣域以經濟社會發(fā)展、提高醫(yī)療教育水平、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等諸多方面貢獻力量?這需要相關部門的緊密結合本地發(fā)展規(guī)劃、實際情況和引進人才的專業(yè)特長、性格特點,做好通盤考慮。
如果配套政策無法跟進,沒有建立責任清晰、考核科學、獎罰分明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沒有好的人才服務保障機制,沒有暢通無阻的人才晉升空間,即便引進了人才,也干不長久。
簡單地講,“人才”只有用起來了,留下來了,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了,才是真正的人才,否則就是“人力成本”,只會增加當地的財政負擔和人事管理難度。
今日話題:你老家是在小地方還是在大城市?你能感受到“小地方不需要人才”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王軼老師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