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C919已經投入了商業(yè)運營,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C919的運行意味著這個項目將獲得持續(xù)造血的機遇,這為后續(xù)的批量生產和更多的采購奠定了基礎。
C919的立項從2007年就開始,研發(fā)周期應該說是相當長的。民用飛機的技術本身并不復雜,復雜的在于制造成熟度以及其表現出的基于特定預設目標之下的經濟性。軍用飛機有更大的高性能需求,民用飛機則追求在滿足特定性能指標情況下的系統經濟性,從零部件壽命到油耗,很多需要考慮,也需要制造業(yè)部門之間的發(fā)育和國家層面上的協調。大型商業(yè)飛機所需要的是國家級別的資源配置能力,沒有國家支持的項目單獨一個企業(yè)必然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試錯成本。
這背后也意味著,市場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在于一種微妙的平衡,國家可以協調、配置資源,但國家干預過度帶來的官僚主義等組織成本會約束效率,市場本身依然是與國家相互協調和對沖的重要機制。在C919身上,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出這點,國家立項的同時中國商飛承擔著最核心的研發(fā)任務,這本身就是舉國體制的新實踐。
當然,研制出來之后還需要適航認證,這點恰恰不完全是技術上的,更多會涉及政治領域。C919在適航認證上進行了不小的讓步,比如有很多技術通過合資的方式吸納歐美企業(yè)加入,用讓渡利益的方式綁定歐美企業(yè),降低適航認證上的阻力。另外,通過運-12F和ARJ21的適航認證過程,中國也基本全面掌握了美國和歐洲適航認證體系的標準,實現了消化吸收,以此反饋回國內認證,形成一種本土的高標準。
這些策略在之前都是合理的,但是考慮到C919本身會給歐美壟斷的大型商業(yè)飛機市場形成沖擊,以及現在美國發(fā)動的科技戰(zhàn)壓制,可能未來預期不會太好。不過這個問題也并非不可解決。我們可以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形成對C919的項目支撐,同時自身也有過硬的技術標準,支撐C919在國內市場持續(xù)發(fā)展,以及開辟新的航空市場并不是無法做到的。
基于這點,我們可以說C919的未來并沒有真正的問題,剩下的只有時間和持續(xù)投入的意志。其中在科技上的意志應該不會缺乏,在美國的科技戰(zhàn)不可能停止的情況下,中國要突破新的領域就必定要以新型舉國體制作為依托,中國對于新科技背后帶來的新產業(yè)非常重視,C919這種能帶動數以千計企業(yè)進行升級的重大項目,中國不會缺乏投資意愿。
因此,C919項目只要保持良好的產品性能和質量,剩下的問題不會很大。我們甚至完全可以預見,C919在未來會有更多的衍生型號出現,也會有更高國產化程度的軍用衍生型號,如以C919為平臺的預警機、電子戰(zhàn)飛機、反潛巡邏機、空中加油機等等。之后的CR929乃至可能的C939,則會在C919的基礎上加快發(fā)展進度。
C919鋪了路,我們的航空工業(yè)也必將越走越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