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的后遺癥研究都不可避免受到納入人群有限、可推廣性存疑等的局限性,但也沒有足夠可靠的研究證明奧密克戎沒有后遺癥
綜述/ 王小
由于對新事物缺少了解的惶惑不安,新冠病毒(COVID-19)在人群中的殺傷力可能會超過病毒本身的能力。
如果應對一場感冒,或者流感,我們也許不會如此急迫地“囤藥、在發(fā)熱門診排長隊、呼叫120”,因為我們能夠冷靜地控制藥物使用、不去擠占真正有需要的患者的寶貴資源。
(資料圖)
然而,新冠病毒出現(xiàn)在人類社會僅三年,大多數(shù)的研究還在路上,這時在方方面面很難都給出一個準確無誤的答案,即便是一些嚴謹?shù)尼t(yī)學研究已公布,也還需要給出一定時間讓同行來驗證。
因而,在面對大規(guī)模感染潮的襲擊時,更需要我們理性看待新冠病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次生災害。
通常從接觸新冠病毒到癥狀開始,出現(xiàn)的時間平均為5天—6天,最常見三大癥狀:發(fā)燒、干咳、乏力。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數(shù)據(jù)顯示,在出現(xiàn)癥狀的人中,大多數(shù)(約80%)不需要住院治療就能康復。大約15%的患者病情嚴重,需要吸氧,5%的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重癥監(jiān)護。
重型新冠的主要癥狀包括:呼吸困難、食欲不振、意識模糊、胸部持續(xù)疼痛或壓迫感、高燒(攝氏38度以上)。
60歲及以上,以及有基礎性疾?。ㄈ绺哐獕骸⑿姆螁栴}、糖尿病、肥胖癥或癌癥)的人士,患上重癥的風險較高。在少數(shù)情況下,兒童可能在感染后幾周發(fā)展成嚴重的炎癥綜合征。
然而,任何年齡的任何人都可能因新冠病毒感染而生病、病重或者死亡。
導致死亡的并發(fā)癥,可能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敗血癥和敗血癥性休克、血栓栓塞和/或多器官衰竭,包括心臟、肝臟或腎臟損傷。
所有年齡段的人,如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同時伴有呼吸困難或氣短、胸部疼痛或壓迫感、言語或行動功能喪失,應立即就醫(yī)。如果可能,建議先給醫(yī)務人員或醫(yī)療機構打電話,這樣患者就可被引導到正確的門診。
迄今,各種證據(jù)都指向新冠感染是一個急性的病毒感染,病毒在感染者體內的生存時間是有限的。除了少數(shù)嚴重免疫抑制的案例,感染者體內能分離出活病毒的時間也就是兩周。
因而,國外用“長期新冠”(Long COVID)一詞,對這樣一個急性傳染病來說,被認為是有誤導性的,而中文用 新冠“后遺癥”一詞,也容易讓人誤解為是終身受影響,也不符合描述急性感染期后癥狀仍有延續(xù)的本意。
現(xiàn)在,科學界更傾向使用“post covid syndrome”,也就是“新冠后綜合征”一類的名詞來描述大眾口中的新冠后遺癥。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長新冠定義是,發(fā)生于有可能或確診新冠肺炎感染史的患者,發(fā)病后三個月,癥狀至少持續(xù)兩個月,并且無法用其他診斷解釋。常見癥狀包括疲勞、呼吸 急促、認知功能障礙等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越來越的感染者認為自己受到了長新冠的困擾,但由于缺乏公認的臨床確診標準,目前全球研究主要依賴于患者的自我報告。
這也是困惑學界的一個主要原因。
2021年,《內科學紀要》(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項大規(guī)模調查研究指出,所謂的長期新冠癥狀,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而不是新冠病毒感染所致。
這一研究來自巴黎大學的研究團隊,重點關注了來自法國各地的26823名參加抗體檢測以篩查新冠感染情況的參與者后,發(fā)現(xiàn)這些相信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無論他們實際上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都更有可能報告自己存在長期新冠癥狀。
不過,當年《柳葉刀》發(fā)表了一項中國研究者完成的關于出院新冠幸存者隨訪研究顯示,絕大多數(sh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發(fā)病1年后仍至少存在疲勞與肌肉無力、睡眠障礙、脫發(fā)、嗅覺失靈、心悸、關節(jié)疼痛等異常癥狀中的一項。
進入2022年后,更多的長新冠感染研究出現(xiàn),但是依然沒有徹底消除人們的疑慮。
8月6日,一個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發(fā)表在《柳葉刀》上。這項基于荷蘭大規(guī)模人口的研究首次將“長期新冠”患者與未感染人群中的癥狀進行了比較,并測量了個體在感染新冠肺炎前后的癥狀。該研究發(fā)現(xiàn),每8名新冠肺炎幸存者中就會有1人出現(xiàn)“長期新冠”癥狀。
這一研究是以調查問卷形式展開,特點是匹配了未感染組。該團隊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的8.7%(361/4130)相比,新冠患者組有21.4%(381/1782)在感染三個月或更長時間后,至少有一個中等程度的核心癥狀嚴重程度增加。這表明,在12.7%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在確診后三個月內的核心癥狀嚴重程度增加可歸因于感染新冠病毒。
10月10日,《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EJM)發(fā)表的一項論文納入了22個國家共120萬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自我報告的隨訪情況。結論是,有6.2%的新冠病人自報有至少一種長新冠癥狀。
同日,一篇刊登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JAMA)研究則分析了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新冠患者會有長期癥狀。這項研究由WHO牽頭、全世界專家通力合作的項目,包括了來自22個國家的120萬新冠患者的數(shù)據(jù)。
這一研究針對2020年—2021年、奧密克戎之前的、有癥狀的新冠病人得出三個結論:
一、有6.2%的新冠病人自報有至少一種長新冠癥狀,其中女性多于男性;二、住院病人長新冠的比例高,進ICU的43.1%有長新冠,住院病人27.5%,都遠高于非住院病人的比例5.7%;三、住院病人長新冠癥狀持續(xù)九個月,不住院的四個月(等于診斷后一個月就好了)。至今已發(fā)表的研究,可以說尚未完全了解長新冠的風險因素、原因和影響。風險因素包括既往病癥,例如2型糖尿病。COVID-19 的嚴重程度也可能是一個預測因素。
這些研究僅能說明,在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感染的時候,少數(shù)患者確實有一些遺留癥狀,只是這些癥狀并沒有特異性,大部分癥狀雖然也不能完全用新冠來解釋,但是也無法用其它疾病來解釋。例如疲勞,乏力,焦慮,頭暈等癥狀,不具有特異性。
而且,研究人員還不清楚新冠疫苗接種是否會降低感染者患長期 COVID 的風險。一些研究表明,接種疫苗可將風險降低多達50%,而也有研究則沒有發(fā)現(xiàn)風險降低。
全球的多個學術團隊還在研究中,比如WHO,繼續(xù)與全球COVID-19臨床管理技術網絡、世界各地研究人員和患者團體合作,以進一步了解受到長期影響的患者所占比例、影響會持續(xù)多久以及為什么會發(fā)生。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也啟動了一項耗資 11.5 億美元的研究,以更好地識別長新冠的風險因素和原因。
2022年11月9日,中國香港醫(yī)務衛(wèi)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書面答復香港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發(fā)問時稱,2020年4月起,衛(wèi)生局和醫(yī)療衛(wèi)生研究基金(基金)合共批款5.56億元,進行70項針對新病毒病相關的醫(yī)學研究項目。其中,有七項涵蓋“長新冠”相關題目的研究,從了解“長新冠”的臨床表現(xiàn)的患病率及研究各種生物標志預測病情的重要性,以至對生理如肺部、心肺功能的影響及神經精神后遺癥。
如今,有超過500個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亞譜系在傳播,但還沒有一個被認定為全新的“需要關注的變異株”。
奧密克戎的這些亞譜系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它們都具有很高的傳染性,都在上呼吸道復制,引發(fā)的疾病都沒有那么嚴重,都產生更容易實現(xiàn)免疫逃逸的突變。這是現(xiàn)階段研究人員對奧密克戎的破壞力能給出的回答。
2022年6月,《柳葉刀》發(fā)表首個關于奧密克戎后遺癥的研究表明,與以前的新冠病毒毒株相比,奧密克戎導致“長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
這項研究來自倫敦國王學院,追蹤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間5.6萬名英國的奧密克戎感染者后發(fā)現(xiàn),與德爾塔變異株相比,感染后發(fā)生“長期新冠”的幾率要低20%至50%。另外,有4.5%的人報告了“長期新冠”癥狀。
不過,研究作者強調,盡管感染奧密克戎產生的長期癥狀風險較低,但僅適用于接種了疫苗的人,接種兩劑疫苗或三劑疫苗的人導致的“長期新冠”風險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我們沒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來評估未接種疫苗的人產生長期新冠的情況,也沒有估計奧密克戎對兒童的長期影響?!弊髡邔懙?。
研究人員還強調,奧密克戎的致病性更弱并不意味著人們不需要關注新冠感染的長期影響?!坝捎诟腥镜娜藬?shù)更多了,因此長期新冠的絕對患者人數(shù)也會相應增多”。
目前,各團隊開展的后遺癥研究,都不可避免受到納入人群有限、可推廣性存疑的局限性,但目前為止也并沒有足夠可靠的研究證明奧密克戎沒有后遺癥。
長期癥狀并不是新冠病毒獨有的,其他病毒和細菌感染后也會出現(xiàn)類似癥狀。研究人員指出,如埃博拉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Q熱、萊姆病等。近代歷史上的大流行,比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2003年非典和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之后,也都出現(xiàn)了感染后疲勞綜合癥。
考慮到2021年11月,奧密克戎才成為全球“需要關注”的變異株,且沒有停止變異的腳步,想要得到一個有力的答案,還需要更長時段和更多的研究團隊的加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