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路網中,每天迎送往來千萬人,在將乘客安全送達目的地的背后,有這樣一群“指揮家”用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引領著地鐵列車運行出最美“旋律”。他們便是地鐵行車調度員,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眾多地鐵行車“指揮家”之一——北京地鐵調度指揮中心第一行車調度所黨支部書記周嗣琨。
做最重要的決定
(資料圖)
40年初心不變
周嗣琨,1983年畢業(yè)后來到北京地鐵,2023年10月即將迎來他地鐵生涯“謝幕”的時刻。這40年,他將所有心血都傾灑在紅綠相間的調度臺上,用合理的調度、敏銳的判斷、果敢的抉擇為乘客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剛來地鐵時,周嗣琨在太平湖車輛段信號樓任值班員崗,負責列車進出段的調度安排。“當時,太平湖車輛段有東、西兩個聯(lián)絡線,車輛進出段區(qū)次數(shù)多,因此作業(yè)頻率可以說是所有段區(qū)、站線上最多的點位。我們行車班共有四名同學分配到這里,都是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學生,也是想在這里得到更多的鍛煉。”這一鍛煉,就是七年,這七年間,周嗣琨每天重復著給列車排進路工作,他沒有因為枯燥而厭倦,特意配置了一臺鬧鈴,專門提醒自己辦理作業(yè),平時則向老師傅請教問題,或是自行設置故障難題,自尋破解之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27歲的周嗣琨因技術業(yè)務能力突出入選總調度室,成為一名行車調度員。這一新變化,讓這名“技術控”更加如魚得水。由于常年負責段內車輛調度,周嗣琨適應角色速度較快,不久便成為調度所的業(yè)務骨干??勺非笄斑M的道路不可能皆是坦途,在他調度員工作階段也有過幾段“小溝坎”。90年代的調度所濕度較大,而且沒有窗戶,年輕的周嗣琨身上起濕疹比較頻繁,經常一個班下來,工作服上已滿是自己撓破濕疹的血。那種感覺甚是煎熬。他不僅身體上受到折磨,思想同樣也遇到考驗。那個時期正是“經商”活躍期,不少同事、同學都選擇離職“下海”,并且部分人見到了成效,向他拋來“橄欖枝”。是繼續(xù)堅守,還是重啟新路,對正值而立之年的周嗣琨是一次關鍵“抉擇”。最后,還是顯示屏、操縱按鈕這些最初的夢想戰(zhàn)勝了誘惑,而調度所也十分體貼的將他調動到當時溫濕度較為適中的木樨地調度所,盡管這個地方負責操作更為復雜的1號線行車,但這對于業(yè)務精良的周嗣琨來講非常匹配。這一路,不經意間又走了16年。
心系乘客感受
成“調度者”必有一顆“大心臟”
“調度員是地鐵運營安全的幕后‘守護者’,初心就是為乘客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保障出行平安。”這位守護了地鐵安全40年的“老將”,一直堅守著初心。2006年,周嗣琨成為一名中層管理人員,他將自己的嚴謹、果斷、細心等特點全面注入到調度所管理之中。一次在13號線某區(qū)段內出現(xiàn)無法供電情況,在專業(yè)人員搶修階段,有人提出應采取“切香腸”分區(qū)域運營方式,也有人覺得等著故障修復后運營更穩(wěn)妥,而周嗣琨發(fā)現(xiàn)該區(qū)段間的庫線供電性能良好,雙向車只要做好相關調度安排就能最大限度降低對正線影響,該方法得到了多數(shù)人的贊同,事實也印證了這個方案的確是最優(yōu)化處理。另外,在服務乘客方面,周嗣琨也彰顯了細致與溫情。在四年前的世園會保障期間,他認真與公交接駁時間表核對,“好些乘客住址距離展會較遠,晚場后回家是個難題,打車成本不僅高,而且接單率很低,所以我們采取延長運營時間舉措,就算是最后一班車人不多,也要為乘客‘點亮’回家路。”除此之外,今年夏季面對強降雨來襲,在得知末班車后北京西站有晚點火車抵京消息時,周嗣琨第一時間組織做好7號線加開臨客計劃,為歸家乘客撐起一把“溫情傘”。
責任心不下線
喜歡與員工交流的“知心大哥”
說到這40年地鐵生涯中,讓自己最為印象深刻的事情時,周嗣琨沉吟片刻,轉身從榮譽柜中拿出一張證書。“這是2010年我們幫助成都地鐵開通第一條線路后,頒發(fā)給我的榮譽員工證書。還有幫助呼和浩特開通第一條地鐵線路,都令我難以忘懷。”周嗣琨清晰地記得,那是八月份的一個周末,成都下起瓢潑大雨,原本他正在休息,可看到雨勢越來越大,于是冒著暴雨跑向調度大廳。“雖然沒有當班,但是既然來到這里幫人家建設,就要當做自己家一樣,時刻保持一顆責任心。”周嗣琨雨中“奔襲”到現(xiàn)場時,雨水已經滲漏進屋,他一邊找鋪蓋遮住設備,一邊聯(lián)系成都地鐵相關負責人前來搶險,最終避免了損失。支援呼和浩特地鐵時,第一批咨詢團隊調度專業(yè)只有周嗣琨一人,盡管行車調度業(yè)務精湛,但電力調度專業(yè)相對薄弱一些,為了確保新線按照既定要求完成開通,他經常向電力調度專業(yè)人員遠程求教,每天“補課”到很晚,最終協(xié)助呼和浩特地鐵高水平開通第一條線路。
當然,周嗣琨的責任心不僅體現(xiàn)在業(yè)務輸出方面,對待員工也非常用心,“知心大哥”是他的外號。“永遠記得調度所幫我協(xié)調工作地點,解決濕疹問題的情形,當我走上管理崗位后,更要為員工多辦實事。”作為第一行車調度所黨支部書記,他沒有選擇等待員工走進辦公室談心。“我們員工以三四十歲為主,都是家庭主力,他們經常會選擇默默扛下一切壓力。”周嗣琨經常來到調度大廳,利用員工間休時間彼此交心,了解到大家生活中的五味雜陳后,他既在生活中努力提供幫助,也進一步改善工作方式,釋放員工業(yè)余時間和精力。比如,將業(yè)務知識或者案例分析改為課件,通過“云課堂”開展教學,減少休息時線下培訓次數(shù),此舉獲得員工廣泛好評,學習效率也大幅提高。
“‘兩節(jié)’期間,前后期我們要多關注‘七站兩場’的客流情況,中間階段關注各個商圈、旅游景點、體育賽事的臨近車站,做好加開臨客的準備......”退休前,周嗣琨依然心系著夢開始的地方,在會議室中做著最后部署?;氐睫k公室里,他小心翼翼地收拾行囊,收起十年前就配上的老花鏡,收起二十年前的優(yōu)秀員工證書,收起三十年前的調度記錄本......但一個小包怎能收得下40年的沉淀與夢想,好些未完成的心愿只能在記憶中淺藏。
這是周嗣琨的故事,40年的悉心指揮,為地鐵平安奏出了繽紛的“樂章”。雖然屬于他的行車“指揮家”生涯即將劃上“休止符”,但還有許許多多像周嗣琨一樣奮戰(zhàn)在一線的調度指揮員,他們將接過指揮棒,用實際行動引領著地鐵列車運行出最美“旋律”,讓平安的“交響樂”在北京地鐵繼續(xù)奏響。(通訊員 楊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