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實體書店的發(fā)展備受關注。北京市政府2023年重點任務清單中,明確提出建設“書香京城”,落實實體書店扶持政策,評選推介一批示范書店,推動實體書店內涵式發(fā)展。
(資料圖)
一家有特色的書店應該是什么樣的?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8月10日,新京報記者探訪了北京幾家特色實體書店。
紙上聲音書店
用一本舊書換一杯咖啡
在人來人往的東四南大街上,坐落著一家網紅書店——紙上聲音書店。店鋪面積不算大,以文史哲和藝術書系為主,是很多書友的“尋寶之地”。
走進書店的人很容易被3-5折的標牌吸引。“很多人第一次到店里,看到這么便宜的價格,以為是盜版圖書。其實讀者可以放心購買,這么多年來,我們對選品有著嚴格把控。”創(chuàng)始人閆冰說。
紙上聲音書店內,顧客在選購圖書。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盡管面臨互聯(lián)網的沖擊,該書店卻一直保持著不錯的線上和線下銷量,能夠不虧損。“北京的讀者還是很給力,這兩天銷量一直在增加,每天比之前增加兩三千元。”閆冰表示。
20多年前剛開始創(chuàng)辦書店時,老閆就提出,書店要做成書店的樣子。“一些不適合我們的圖書,我們不會要。另外,我們更新非??欤軌蜃屪x者保持新鮮感和興趣。我有信心讓每一位走進書店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圖書。”
不同于很多書店里咖啡廳的付費方式,在這里,只需要用一本舊書,就可以換一杯咖啡,而拿來的書又會作為公共圖書供讀者閱覽。“拿來交換的書沒有太大要求,只要不太薄、不是‘雞湯文’就可以。我們希望這里能成為讀者相互交流的空間。”閆冰說。
一眼望去,咖啡館被滿目琳瑯的舊書架和綠植隔成一個個小空間。暖黃色的燈光下,你可以拿一本書,享受沉浸式閱讀,也可以約一兩好友靜坐,遠眺窗外的風景。
向西北方向走,同樣是位于街邊,這里有一家70多年的老書店——新華書店。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的老書店,這里的裝修風格頗有“民國風情”,讓人眼前一亮。今年4月,經過近十年規(guī)劃,500多平方米的“新華書店·為寶書局”重裝開業(yè),以“老北京”“中軸線”為特色。
走進店里,祈年殿風格的吧臺、北京公交圖鑒、北京藝術地圖……一股濃濃的京味兒撲面而來。讀者不僅可以選購與老北京有關的圖書和文創(chuàng)產品,還能沉浸式觀賞中軸線上的傳統(tǒng)建筑。“一進門,讀者就可以看到向遠處延伸的一條紅線,代表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戴上VR眼鏡后,對準紅線上的平面圖形,就能在眼前搭建起一個立體建筑。”該書店負責人表示。
“新華書店·為寶書局”京味兒濃。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一提到買書,大家可能會想到新華書店,品質有保障,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所在。原來的老書店是2005年裝修的,以老年讀者為主。重裝后,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客流和營業(yè)額都提升了30%左右。”該書店負責人說。
“可能有書”
打造街巷里的理想社區(qū)
沿著東四南大街行走,拐進前炒面胡同,你就會看到一家店面透明的櫥窗,上面寫著“今日包子 7點開售”。這是早餐店嗎?錯,這其實是一家書店。
“可能有書”書店外部。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與常規(guī)書店不同的是,它是由一處騰退的共生院空間打造而成,集書店、畫廊、咖啡館、包子鋪、自習室于一體,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相生相融,旨在“從書籍開始,構建理想的社區(qū)生活”。
書店主理人牛牛介紹,這個地方曾經開過國營餐廳,專門賣家常菜、水餃、拉面等,名為“風月樓”。此后,一家“打邊爐”港式火鍋開在這里,由于四合院是木質結構,該店長期存在安全問題,最終騰退出去。
“街道和區(qū)里討論,應如何把舊房利用起來。最終我們覺得,書店是一個最合適的業(yè)態(tài)。在居民的討論里,書店也是獲選次數最多的,因為有文化調性、安靜,也不會打擾居民的生活。”牛牛說。
經過兩年策劃,6月份,這家書店正式開始營業(yè)。一眼望去,書店內部保留了原有的磚墻結構,墻上一角四層瓷磚也被保留下來,成為裝飾,記錄了這里“幾經易主”的歷史。
“既然這家書店在社區(qū)里,我們希望把‘社區(qū)書店’的概念做足,讓更多人了解居民的生活和故事。我們有咖啡、包子、天臺自習室,年輕人可以踏踏實實地在這里看書復習。”牛牛表示,“我們和周邊居民相處融洽。之后,兩位居民也會來這兒每周做一天‘店長’。”
進門左轉,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書店的展廳,里面擺放了一些裝置藝術和書籍。“這個空間離居民家太近了,我們就把它作為展廳使用,相對安靜。”牛牛說,“展廳展示了三本書的內容,我們希望將書與當地生活連接起來。”
展廳內部。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值得一提的是,展廳向外延伸的一角擺放了一些書籍,剛好可以坐下兩三個人,鬧中取靜。“這里以前是餐廳裝蔬菜的冷藏柜,我們專門請設計師設計成‘一人書店’,很多年輕人特別喜歡待在里面。”牛牛說。
“這種空間能夠大大豐富年輕人的生活,促進年輕人交友及社群的建立,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化空間載體,逐步提升整個街區(qū)城市生活的品質。”東城區(qū)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嘉說,“未來,我們希望開發(fā)更多街巷里的文化空間,像‘山海四合’‘27院兒’‘可能有書’,既承載著閱讀功能,又能發(fā)揮文化惠民的作用。我們還有文化惠民的聯(lián)動卡,和多家店鋪都有聯(lián)動,居民可以享受很多便利。”
東城區(qū)委宣傳部文化科科長張志剛表示,東城區(qū)現有190家實體書店。“這樣一個核心區(qū),文化密度、濃度都很高。書店里不僅有咖啡、美食,還會舉辦各種活動,越來越成為多元競爭的業(yè)態(tài)。我們推出一系列獎勵政策,鼓勵本土品牌做優(yōu)做強,形成獨特的經營理念和模式,同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PAGE ONE
連鎖書店的范例
在北京最繁華的商圈三里屯太古里南區(qū),坐落著PAGE ONE的分店,這也是眾多年輕人熟知的書店品牌。
PAGE ONE書店。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PAGE ONE目前在北京有5家分店,包括前門的北京坊店、王府井APM店、花園胡同店等,每家店都有不同的特色和定位。比如三里屯店主打藝術、文學和設計類圖書,主要包括周邊商區(qū)的客群、一些外國友人等。”PAGE ONE市場部經理劉迪說。
她介紹,連鎖書店的優(yōu)勢在于龐大的市場規(guī)模和銷售客群,同時有獨特的品牌定位和穩(wěn)定的供應鏈條。“相對地,經營成本也會比較大,我們位于北京繁華的黃金地帶,租金占據了很多成本,人力運輸和儲存的成本也比較大。”
“這些年,我們也在積極開展多樣的經營方式,如開發(fā)獨家文創(chuàng)產品北京人版畫,舉辦新書發(fā)布會、簽售會、各種各樣的閱讀分享活動、親子活動等。正值暑期,每周末,我們都會在三里屯店外面的露臺上舉辦限時市集,包含一些獨家圖書、特色文創(chuàng)等,大家來這里逛一逛、喝杯咖啡、看看書,一上午就過去了,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放松、消遣的去處。”劉迪說。
談及當下書店存在的意義,劉迪表示,“很多人在網上買書,是一種有目的性的選擇。而來到書店逛,更多是一種無目的性消費。我們要有這樣的自信,讓讀者走到店里,不論是環(huán)境設計、選品,還是展覽、活動,都能產生非常好的文化體驗。我們應該做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空間,在這個氛圍里,可能會產生一些消費行為和消費體驗。”
“今年上半年我們的收入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80%至90%,其中,圖書銷售占比在50%以上,這也是我們比較欣喜的一點。”她說,“今年暫時沒有開新店的計劃,我們傾向于穩(wěn)中求進,不會盲目擴張。最近,我們在嘗試引入裸眼3D技術,計劃在北京坊和五道口店進行嘗試,希望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朝陽區(qū)委宣傳部新聞出版電影管理科科長胡淑娟介紹,去年,朝陽區(qū)對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明確了實體書店的認定標準,包括實際配套獎勵、新開辦實體書店補貼、持續(xù)運營獎勵、全民閱讀獎勵等。“我們從2020年開始連續(xù)三年開展了實體書店扶持工作,對新開辦書店的扶持力度比較大,下一步也會推動閱讀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正值暑期,北京圖書大廈的兒童沉浸式閱讀區(qū)有很多小朋友和家長。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不只朝陽和東城,據悉,自2020年開展實體書店、閱讀空間扶持工作以來,西城區(qū)兩年支持實體書店、閱讀空間資金達1300余萬。目前,西城區(qū)共有實體書店155家,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1.409個。近日,2023年西城區(qū)實體書店、閱讀空間扶持工作正式啟動,擬新建一批閱讀空間,打造一批示范書店,推動實體書店、閱讀空間與區(qū)域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
另外,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核心區(qū)、全國文化中心重要承載區(qū),海淀區(qū)每年安排2000萬專項資金,用于建設補貼、運行補貼、優(yōu)秀獎勵等,支持實體書店發(fā)展。截至目前,累計扶持實體書店147家、金額達3900萬元。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