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拿著編好的小花在北京市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合影。受訪者供圖
郭媛媛(左)正在編織冬殘奧花束中的桂花。受訪者供圖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的頒獎花束里,多了一朵小藍花。
冬奧會頒獎花束由玫瑰、月季、鈴蘭、繡球、月桂、橄欖組成,它們分別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jié)、勝利與和平。而冬殘奧會頒獎花束增加的這朵藍色波斯菊,象征堅強。
“這朵藍色波斯菊,體現(xiàn)了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個創(chuàng)意來自唐占鑫,她是冬殘奧會頒獎花束編織團隊負責人之一,也是一名脊髓損傷者,創(chuàng)辦了北京市首家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
唐占鑫介紹,500束冬殘奧會頒獎花束出自150位殘疾人之手,每一束花束的完成需要至少35個小時,他們一針一針地編織,總計600多萬針。
這些花束由絨線編織而成,又被稱為“永不凋謝的榮耀之花”。它不僅屬于冬殘奧會運動員,也屬于每一位為它的誕生而努力的人。
一朵藍色的波斯菊
在最初的設(shè)計里,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頒獎花束都由6種花型組成,只是絲帶顏色不同。
2021年8月,北京市殘聯(lián)找到唐占鑫,詢問他們文創(chuàng)工作室能否幫忙制作絨線手工制品,唐占鑫一口答應(yīng)。她在2014年創(chuàng)辦了北京市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以下簡稱“希望之家”),五年后又建立了一個由殘疾人組成的文創(chuàng)工作室。
當唐占鑫看到花束的照片時,才知道這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頒獎花束,但需在正式公布前對其他人保密。頒獎花束由玫瑰、月季、鈴蘭、繡球、月桂、橄欖組成,分別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jié)、勝利與和平。手工編織的絨線花,也蘊含著節(jié)儉、可持續(xù)的辦奧理念。
能不能增加一種象征殘疾人品質(zhì)的花?唐占鑫首先想到了波斯菊,花語是“堅強”,又考慮到頒獎花束原本的顏色搭配,選擇了色調(diào)協(xié)調(diào)的藍色波斯菊。
最終,北京冬奧組委采納了唐占鑫和團隊的建議,在冬殘奧頒獎花束中增加了一朵藍色波斯菊。
“這朵藍色的波斯菊,與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特別貼近。加入之后,也更能體現(xiàn)社會對殘疾人的關(guān)注。”唐占鑫為此感到欣慰。
花束確定后,她與團隊便忙于編織、打樣、送審等工作,他們編織的樣品得到了北京冬奧組委的認可,開始承接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500束頒獎絨線花束的制作。
此后的兩三個月里,唐占鑫團隊召集了北京市10個區(qū)的150位殘疾人,全力投入冬殘奧會花束制作之中。
為了學習冬殘奧會花束使用的“海派絨線編結(jié)技藝”,組織方提供教學視頻,還請了老師線下教學,甚至到住得較遠的殘疾人家中教學。
唐占鑫還找來了志愿者幫忙,曹璐便是其中之一,她和其他志愿者主要幫忙纏毛線團。組織方寄過來的毛線是一綹綹的,容易打結(jié),需要將它們纏成團。而殘疾人坐著輪椅,不方便將毛線放到架子上,則由曹璐他們幫忙。
偶爾有空,曹璐也會跟著老師學編花。作為京派剪紙的傳承人,嘗試過后她才發(fā)現(xiàn),編成一朵小花不容易。
150位殘疾人的600多萬針
在熟練的情況下,一束冬殘奧會頒獎花束的制作需要至少35個小時。
每一針背后,都是汗水與努力。37歲的郭媛媛是一名先天性脊髓損傷者,也是希望之家的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收發(fā)物料和編織花束。因為第一次接觸編織,她反復觀看視頻,一針針照著做。
一朵直徑約1厘米的小桂花,她跟著老師學了一天,編了拆,拆了編。學會之后,她摸索了半小時,編好了第一朵黃色的小桂花,35針。至于花型較大的花兒,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針數(shù),例如玫瑰和鈴蘭等。
編織葉子也不容易。以最難編的月桂葉子為例,用的絨線很細,針法復雜,每針之間的距離都得精確到毫米。葉子的顏色是深綠色,編織時間久了,很難看出深色絨線的紋路,容易編錯。一束花上有24片月桂葉,而熟手一天也只能編四五片。
等花和枝葉都編好后,郭媛媛還會參與花束的組裝,像插花一樣。按照組織方要求,不同的花朵要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郭媛媛舉例,“就像鈴蘭花,它是向上生長的,花朵要垂下來,所以花朵的口不能朝上。”
2021年12月31日晚,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花束正式對外公布。參與編織的團隊成員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編織的絨線花,是冬殘奧會上的頒獎花束。
2022年1月14日,500束“榮耀之花”全部完工。這背后,是150位殘疾人的600多萬針編織。唐占鑫為參與的殘疾人感到驕傲,“他們讓我看到了殘疾人朋友身上爆發(fā)出來的能量。”
“這是我們汗水澆灌出的花”
3月5日晚,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首場頒獎儀式上,花束亮相賽場。
曹璐記得,那天大家都很激動,把自己拍的各種角度的頒獎?wù)掌l(fā)到群里,又把之前編織花束的視頻發(fā)了一遍。“大家都覺得很榮耀,這是我們汗水澆灌出的花。”
參與助殘志愿者工作五六年,曹璐覺得在幫助殘疾人的同時,自己也感受到了很多正能量。“他們可能生活有些不方便,但都非常樂觀堅強,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郭媛媛也為自己感到驕傲,她從沒有這么長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鍛煉。同時,她也掌握了一門自己感興趣的手藝,想要繼續(xù)探索編織的樂趣。
在來到希望之家前,郭媛媛的衣食住行都由家人照料。2016年,她參與了希望之家組織的“生活重建”活動,增強了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識,仿佛獲得了重生。兩年后,她成為希望之家的工作人員,并一直工作至今。
“希望能幫助像我們這樣的重度肢體殘疾人重建生活,重建價值。”唐占鑫談起成立希望之家的初衷。2004年,即將碩士畢業(yè)的唐占鑫在國外旅行,因車禍導致脊髓損傷。突如其來的意外令她絕望,但看到父母的辛勞,她決定要好好生活下去。
轉(zhuǎn)變心態(tài)后,唐占鑫開始用網(wǎng)絡(luò)連接其他與她相似的人,相互鼓勵,開啟新生活。2014年,唐占鑫和幾個朋友共同成立了北京市首個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截至目前,希望之家一共幫助了全國800多位脊髓損傷者實現(xiàn)生活自理,為1500多位殘疾人提供了職業(yè)技能培訓,幫助200多名殘疾人實現(xiàn)了就業(yè)。
“很多殘疾的朋友,其實是很有潛能的。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并努力去實踐。”唐占鑫希望殘疾人朋友能克服困難,也希望社會各界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從人生低谷走出來。她還想把希望之家辦得更專業(yè),給更多殘疾人朋友帶來“重生”的希望。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