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清遠在畫室書寫并講解紀曉嵐留下來的尺銘“守正規(guī)直”。本報記者 白繼開攝
紀清遠開始關注自己的先祖紀曉嵐,是在28歲前后。
“1982年左右,我讀到一本小說《功與罪》,作者柳溪,本名叫紀清侁,簡介里寫著她是紀曉嵐的七世孫。我當時就想,這不是我們家人嗎?我也是‘清’字輩的。”紀清遠說。
小時候紀清遠就常聽奶奶說,我們的老祖宗叫紀曉嵐,是大學問家,當過大官。但對一個孩子來說,也就聽聽而已。
同是紀氏后人,紀清遠感到了肩上的責任。他開始搜集、研究、關注跟紀曉嵐有關的一切。
2000年的一天,紀清遠偶然聽說兩廣路要拓寬,他一下子想到了路北的紀曉嵐故居可能有危險。
“我十分著急,不單單因為我是紀家后人,更是為了歷史文化的傳承。”紀清遠說。紀曉嵐故居位于如今的珠市口西大街241號,紀曉嵐曾在那兒先后住了62年,完成了傳世之作《四庫全書》的審定工作,并主持撰寫學術專著《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閱微草堂”是他寓所的堂號,《閱微草堂筆記》也由此而來。
想到推土機隨時可能動工,情急之下,紀清遠直接給市政府寫信,還請到羅哲文、季羨林、霍達等近十位專家學者一起簽名。令紀清遠喜出望外的是,市政府明確:此處文物需要妥善保護,道路不必求直,能讓則讓。
相關部門重新規(guī)劃設計方案,兩廣路向南拐了一個大彎,同時保住了紀宅西邊的京華印書局舊址、紀宅東邊的德壽堂舊址和珠市口附近的基督教堂。
此后,紀曉嵐故居里的晉陽飯莊騰出部分宅院建立故居紀念館,2001年11月30日向社會開放。
但在紀清遠看來,保住一座歷史遺存不被拆除還遠遠不夠,還要傳承其文化精神,以此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2015年,受中紀委網站邀請,紀清遠開始整理紀氏家規(guī)家訓。他在河北省文物中心親眼見到了紀曉嵐留下來的一些小物件,如小尺子、小鋸子、小刀等,應該是當年修書所用,每個小物件上面都鐫刻有銘文。尺子上寫著“守正規(guī)直”;小鋸子上寫著“纖齒棱棱,犀利自矜,然盤根錯節(jié),非汝所勝,當知有能有不能”;小刀上寫著“當斷則斷,以齊不齊,利器在手,孰得而參差”。
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獻里發(fā)現的一段寫在撣子上的銘文:“帚有禿時,塵無盡期,然一日在手,則當一日拂之”。“雞毛撣子有禿了的時候,但灰塵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撣子一日在手,就要勤于打掃一天。一個日常用品,就能引申出這么深刻的哲理,真不愧是文達公。”紀清遠說。
收集紀氏家規(guī)家訓,更好地進行詮釋,是如今紀清遠在做的工作。
今年,同在北京畫院工作的紀清遠和夫人盧平攜女兒、女婿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紀氏文心 藝術傳家”畫展,用130余幅作品展現了一個藝術之家用心、用情、用功傳承紀氏文脈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