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再次升級,兩側(cè)26幢建筑將采用歐式風格,并融入新中式和民國風的元素
德化街北頭的二七廣場陽光明媚、鮮花盛開,一派現(xiàn)代氣息。
在今天的德化步行街上,立有一尊修表人的雕塑,走近雕塑,依稀可以感覺到當年德化街的風情。
作為一座現(xiàn)代化的都市,怎能沒有一條知名的商業(yè)街?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天津的和平路、成都的春熙路,都是城市里響亮的名片。
說起鄭州的名片商業(yè)街,自然非德化街莫屬了。
在我們探訪的鄭州老街道中,德化街是最年輕的一個,開街只有百余年。但它也是最繁華的一個,根據(jù)2017年的統(tǒng)計,這里日均客流有25萬人次,節(jié)假日可達40萬人次。
但在一百多年前,德化街只是荒草叢生的“野雞崗”,那么,這座“野雞崗”是怎樣變成“王府井”的?歷史上德化街最大的業(yè)主是誰?經(jīng)過多次改造升級后,明天的德化街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呢?
鄭州火車站剛建成,有人就在“野雞崗”囤地
德化街,地處中原最大的商業(yè)集散地中心——二七商圈內(nèi),南起大同路,北至二七廣場,長約380米,連接著火車站商圈、敦睦路商圈、二七路商圈。
歷史上,德化街曾改過兩次名字,1905年開街時始稱惠仁街,后與天中里合并,稱德化街。在“文革”時期曾改名“中二七路”,1979年恢復德化街名至今。
今天的德化街,熙熙攘攘,商鋪林立。但誰能想到,在一百多年前,這里只是鄭州小西關(guān)外的一片荒野,蒿草叢生,烏飛兔走,被叫做“野雞崗”。清乾隆十三年(1748)《鄭縣志》記載,野雞崗“晴天滿天灰,雨天兩腿泥”。
“德化街的發(fā)展,和近代鄭州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都是得益于交通的發(fā)展。有人說,一部德化史,就是半部鄭州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德化街辦事處德化社區(qū)主任庫曉景這樣說。
從荒涼的“野雞崗”,到繁華的商業(yè)街,德化街走過了114年。
據(jù)《清史稿·交通志》記載,在1904年3月,當時的鄭縣火車站建成。兩年后,盧漢鐵路全線通車。當時,清廷派張之洞與直隸總督袁世凱共同驗收,并改稱其為京漢鐵路。
鐵路一響,黃金萬兩。京漢鐵路通車后,車站旁邊立馬熱鬧起來,眾多商販都在車站旁邊搭起席棚做生意,隨后各種商鋪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鄭州火車站的集市自發(fā)形成,地段的價值也凸顯起來。
但事實上,早在兩年之前,就有人悄悄地在鄭州火車站周邊囤了大塊的土地。這個人叫劉邦驥,是張之洞幕僚,湖北籍“恩科”舉人,當然,也是舊時德化街的最大“業(yè)主”。
《清史稿·交通志》上記載,在1904年的7月,劉邦驥來到鄭州,看到已建成的鄭州火車站,預(yù)言10年后的這里可以“商行云蓋,不輸津滬”。于是,眼光長遠的他立即和同鄉(xiāng)一起,找到了火車站東邊一片沙崗地的3家主人,以“今日即成,不可延沓”的決心,用高價將大片土地買下。之后,又將現(xiàn)在的大同路、苑陵街一片的土地買下并進行整修。
自此,鄭州火車站前開始出現(xiàn)了寬闊的馬路和整齊的商鋪。商人們“購租鋪面,攜家入鄭者眾多”。在街市初步建成后,劉邦驥或賣或租,或招資入股,不久即有百貨、布匹、鞋帽、飲食、旅店、浴池等20多個行業(yè)的200余家商戶入駐。劉邦驥自然成為了德化街的最大“業(yè)主”。
德化街的名字,也是在那時確立的。由鄭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編著的《德化街道志》上記載:德化街開街之初并不叫德化街,而是以苑陵街為界分成兩段,苑陵街以南叫天中里,以北叫惠仁街。但是在開街3月之后,有廣東、湖南、上海等地的客商抱怨說,“惠仁”兩字說出來跟“毀人”同音,很不吉利。劉邦驥便與眾商商議,引用《韓非子·難一》中的一句話:“舜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將惠仁街與天中里合并,統(tǒng)稱為德化街,取意:以德立商,感化世人。
一條街上20個鐘表行,記憶凝入一尊雕塑里
《圖文老鄭州·老街道》一書的作者之一,原河南省科技廳社會發(fā)展處調(diào)研員呂華山介紹說,在新中國成立前,德化街一直是鄭州市最繁華的街道之一。當時的德化街,集聚了眾多的名店、老店,如天生園、小有天、豫盛永這些飯店,以及留存到現(xiàn)在的馬豫興雞鴨店、京都老蔡記餛飩館等,還有德茂祥醬菜園、天一泉浴池、同仁堂藥鋪、亨得利鐘表店、寶豐精華眼鏡行、五洲派報社(發(fā)行報刊)等。在20世紀30年代的鼎盛時期,人們形容德化街是“天天如趕會,日日似過年”。
在新中國成立后,據(jù)統(tǒng)計,當時德化街上有餐飲、醫(yī)藥、布店、圖書、理發(fā)、照相、浴池等各種門類的商戶120多家,其中僅鐘表店就有20家。
在今天的德化步行街上,立有一尊修表人的雕塑,是由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祝敬之創(chuàng)作的。如今已經(jīng)成為德化街上的一處景觀。
祝敬之告訴記者,創(chuàng)作這個雕塑,就是因為過去德化街上鐘表行業(yè)的發(fā)達。在過去,鐘表是身份的象征,世界各地的各種名表,都能在德化街上買到,不管什么名表,壞了都能在德化街上修好。他雕塑里的人物,原型就是一位姓竇的師傅,家里祖?zhèn)魉拇薇?,表行就開在德化街上。只是到了現(xiàn)代,人們對鐘表的需求淡化,德化街上也沒有了修表店。
德化街上的另一尊雕塑《小吃》,描繪出的是鄭州人在街邊喝胡辣湯的場景。祝敬之說,過去的德化街不僅是一條商業(yè)街,同時還以老字號的小吃聞名鄭州,蒸餃、餛飩、燜餅等等,都充滿了市井氣息。
在庫曉景的記憶里,德化街是他們那代人年輕時的購物天堂。“凡是在外面買不到的東西,都能在德化街上買到。”庫曉景說,過去德化街上的百貨大樓有好幾座,還專門有一座“婦幼用品大樓”,可以說是鄭州市商品最豐富的地方,也是她年輕時最常去的地方。
而德化街也長期引領(lǐng)鄭州的風氣之先,創(chuàng)下了鄭州歷史上的多個第一。1915年,在德化街的平陽里北戲院放了鄭州第一場電影。1913年,三進五院的大金臺旅館在鄭州率先裝上了電燈、電話、電鈴等先進設(shè)備。在新中國成立后,豫劇大師常香玉為抗美援朝捐飛機而進行的義演,第一場就是在德化街的德化禮堂里舉辦的。
再次升級的德化街,正在等待驚艷“復出”
庫曉景介紹說,在改革開放之后,德化街有過多次改造升級,每一次升級,都讓德化街煥發(fā)蓬勃生機。
在1987年,德化街進行舊城改造,北端新建了亞細亞商場,中段有德化街百貨大樓、三得利商場、婦幼用品大樓、劉胡蘭副食品大樓等。亞細亞建成后,隨之而來的就是聞名全國二七商戰(zhàn),鄭州的現(xiàn)代化商業(yè)格局也在那時形成。
對于二七商戰(zhàn),住在德化街上的袁秀珍老人印象深刻。“七八家商場都扎堆在一塊兒,各個商場每天變著花樣打廣告促銷,競爭激烈,價格比著往下降,服務(wù)比著往上升,最后是老百姓得了實惠。”袁秀珍說,在那個時期,物價波動大,全國都興起一股搶購風,大家都慌著買東西,那時候做買賣就能掙錢。在德化街附近各個商貿(mào)城里,全國各地進貨的都是“小包進去,大包出來,“生意好的,一星期就成了萬元戶”。
到了2000年,德化街正式立項建設(shè)商業(yè)步行街,再一次進行了全面改造。“街道更新了,道路更寬了,商鋪更多了,唯一的遺憾,是很多老風格的建筑沒有保留下來。”說話時,袁秀珍的語氣里也透出一些惋惜。
袁秀珍老人經(jīng)歷了德化街的過往,見證了德化街的變遷,如今依然身體康健,和藹健談,我們給她送上了由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為關(guān)愛老人而備下的生活用品套裝。
如今,隨著鄭州市百年德化歷史文化片區(qū)的開工建設(shè),百年德化街也啟動了它的又一次升級。庫曉景介紹說,這一次德化街的提升,會帶來更震撼的改變。按照規(guī)劃設(shè)計的風貌,德化街兩側(cè)的26幢建筑,在外觀上全部采用歐式建筑風格,并融入新中式和民國風的元素,等改造完成,新的德化街一定會讓鄭州再一次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