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105個國家119個賽區(qū)的264位師生齊聚鄭州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10月22日上午,鄭州47中校園內(nèi)多國國旗迎風飄揚,隨處可見“歡迎您”的展板,大報告廳氣氛熱烈,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歡迎儀式正在進行。
來自105個國家的119個賽區(qū)的264位師生齊聚鄭州,品嘗胡辣湯、學說河南話,在鄭州第一課里搶先感受河南故事和黃河文化。接下來的半個月里,他們將“攜手漢語筑夢未來”,在河南上演一場精彩的漢語文化大秀。
歡迎儀式上,選手齊聲學說“胡辣湯”
上午9時,第十二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歡迎儀式開始。
“我喜歡中國的唐詩宋詞、文化歷史,中國的一切都非常吸引我……”如果閉上眼睛,你會以為這是一個專業(yè)主持人在說話,而實際上,這是來自朝鮮的高中生李裕真在向大家講述自己對中國的熱愛。
說起河南美食,105個國家的學生們齊聲說起“燴面”,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學生們學著用河南話說“燴面”和“胡辣湯”,鄉(xiāng)音十足。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尹洪斌宣布比賽開始,接下來的十多天里,來自全球五大洲10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20多名參賽選手在參與復賽決賽的同時,還將與140名前來觀摩的學生、教師以及文化教育領域的工作者,在鄭州、洛陽、安陽等古都城市參與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活動。
鄭州第一課,古詩、古笛共同講述黃河故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鄭州“最美教師”李愛葉帶來的第一堂課,用古詩文講述黃河古詩。
從黃河到李白,從奔流不息到時光易逝,聽得不少學生張大了嘴巴。而當李愛葉拋出“花木蘭為何要離開父母去當兵”的疑問時,幾位學生喊出了“替父從軍”的標準答案,引來李愛葉的雙手點贊。
隨后,河南師范大學竹笛教師王洪亮則用一場關于笛子的音樂會帶領外國學生們聆聽黃河文化。
選手高手林立,強勢角逐“漢語橋”
在現(xiàn)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至9月,預選賽在全球121個賽區(qū)相繼舉行,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是15至20歲、非中國國籍、母語非漢語的中學生,他們通過海外預選賽晉級,參加復賽和決賽的他們每個人都有絕活。
來自匈牙利的馬宏博(MarcellZoltanFekete),是學校首屆“中國大使獎學金”的獲得者。2017年曾經(jīng)現(xiàn)場作國畫《梅花》送給副總理劉延東;2018年參與《爸爸去哪兒》匈牙利的節(jié)目錄制,并在節(jié)目中朗誦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雪》;2019年5月,主持了栗戰(zhàn)書委員長到其學校視察時的歡迎儀式。
澳大利亞的博藝林(BrynWood),全家十口人在他的帶動下集體學習漢語,妹妹最喜歡聽《小蘋果》,父母最愛看《非誠勿擾》,一家人都成了中國文化的粉絲。
來自美國的16歲女孩白麗(BeratLee)和漢語結緣要從80年代說起。原來,她的媽媽貝拉特博士當年首次來到北京大學參與學術交流,對中國和中華文化一見鐘情,回國后,要求家里所有人不僅能說好中文,而且還要能夠全面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學習至今,白麗家中9個姐妹都漢語流利。“我們家之前還有一個中國保姆,我們和她交流都用漢語。”白麗說,他們在學校還會參加中文歌唱比賽,她還喜歡看中文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白麗告訴記者,她喜歡中國,這次是她第四次來到中國,她也到過很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每個城市她都很喜歡。而提起河南,她的第一印象是“漂亮”。
在現(xiàn)場,一位帶隊老師的身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用流利的中文和學生交流著。他來自加拿大,是此次加拿大代表隊的帶隊教師GiulioMaz-zella,在朋友的幫忙下,他給自己取名“朱六”。“我的朋友們喊我老六兒,一定要帶兒哦。”
老六兒與中國淵源頗深,他曾來中國教授中文、上學,待過兩年時間。第四次來到中國,他說中國變化很大,發(fā)展很快。“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太方便了,高鐵建設也非常棒,交通很便利。”
來到鄭州之前,河南在朱六的印象中是“少林寺”“中國功夫”。第一次來到河南鄭州,朱六說,鄭州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城市很干凈、很漂亮,而且鄭州是一個有儀式感的城市。“我們的車隊、我們的選手都得到了富有儀式感的歡迎,很受尊重,我很感動。當然,我最期待少林寺,希望能看一看真正的中國功夫。”